查看原文
其他

秦晖:我们的诚信是如何失掉的

秦晖 少数派文选
2024-08-15



现在有种时尚,就是把一切丑恶的东西都归之于市场经济下的人心不古、重利轻义。


2001年高考的作文题是对一则寓言的评论:一个青年带着七个行囊过河,这七个行囊分别是:健康、美貌、诚信、才华、金钱、荣誉、地位。河中遇险,需要扔掉一个才能求生,于是青年人扔掉了“诚信”。考题问学生对这个青年人的选择有何看法?


这个考题顿时激起了社会各界对“诚信”的议论,考试次日,不少传媒就在“我们还要不要诚信?”之类的标题下发表了纷纭的众说。的确,这些年来人们痛感诚信缺乏的危机:市场上“假冒伪劣”泛滥,连“防伪产品”也有伪的,不守合同、恶意赖账、收货不付款、收款不发货成为司空见惯,金融诈骗、设局坑人,上市公司包装作伪,公然“圈钱解困”,传销、抬会的欺诈、坑亲杀熟,令人发指,甚至近年来引人注目的拐卖妇女儿童问题,据许多调查居然为亲友熟人欺骗的占了很大比重,以至于媒体呼吁不要“轻信”亲友……一个社会的人际关系之不诚不信到如此地步,实在已是匪夷所思了。


于是人们借此次高考命题呼吁诚信。有人指出:“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准则。”有人说:“诚信是成功的秘诀。”还有人引经据典,指出孔子认为宁可去兵去食而不可失信,信与仁义礼智乃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的伦理。……这些当然都没有错。然而问题在于,为什么人人都知道诚信重要,而现实中诚信却如此缺乏?为什么先哲关于去兵去食不可去信的经典,敌不过权色才钱名利皆重于“信”的现实“选择”?


现在有种时尚,就是把一切丑恶的东西都归之于市场经济下的人心不古、重利轻义。然而别的东西还可以讨论,这不诚不信毫无疑问是与市场经济无关的。众所周知,做买卖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信用。自然经济下封闭的亲友熟人小圈子的关系可以靠亲情,市场上陌生人之间打交道靠什么?当然唯有诚信。所以发达市场经济社会必然是信用至上的社会。道学家也许会说这种社会不仁不义、不礼不智,但决无法说它不讲信誉。发达的市场经济必然是发达的诚信社会,不管什么“文化”下这都是必然的。

因此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我们进入了市场经济因而变得不诚不信,而在于缺乏诚信我们就进入不了市场经济。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不诚不信呢?


其实答案并不复杂,诚信诚信,先有诚,而后有信。诚者真也。为人行事,有对有错,谁也难说自己是永远正确的。但真诚却是为人行事的基础,没有起码的真诚,说出的话连自己都不相信,还能指望别人的信任?做的事连自己都觉得像演戏,还能指望别人当真?


如果一个社会假话横行,人人口是心非,事事弄虚作假,那么即使有真诚人想办实心事,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,从而发生“劣币驱逐良币”效应,导致虚伪横行,真诚消隐。我国传统文化虽然重视诚信,但那时的长期专 制的确产生了直言贾祸、真事多磨的弊病。“山中有直树,世上无直人”,“知人知面不知心”、“防人之心不可无”、“假作真时真亦假”等等感叹真诚之难的谚语数量既丰,流传亦久,这样的状况不能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影响。


而20世纪中叶以来的一个时期由于体 制上的原因,这种弊病又有了惊人的发展。说“违心”话办“违心”事成为司空见惯,出现过“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”的“格言”,掀起过全民“放卫星”的说谎比赛。由于那时不搞市场经济,自然也谈不到在市场上作假,但在官场上作假之普遍,则决不下于今日之市场。可以说那时的真诚就已经是极为稀缺的“资源”了。


而“诚”既不存,夫复何“信”?从那种状况转入“市场型的”诚信危机,可以说只是不诚不信的形式换了,实质早已存在,由此到彼,实在是水到渠成的事。在“政 治挂帅”的年代里权欲熏心的人,到了“经济挂帅”的年代自然利欲熏心。官场上说惯了假话,到了市场上焉得不卖假货?而那种为了政治资本的“原始积累”而“大利灭亲”、坑师害友以求荣显的时风,与后来为了经济资本的“原始积累”而坑亲杀熟以图致富的行为又有多大距离?甚至今天那种围观溺水者灭顶而不施援手、漠视歹徒行凶而袖手无为的可悲状况,在过去特别是在“十年 浩 劫”中不是早就种下根子了吗?

总之,“真诚”作为一种资源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其实已经被破坏得太厉害、稀缺得太久了。如今时兴自由交换了,自己有自己的权利并且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,人们才发现,在习惯于说谎的人群中建立彼此的信任是多么困难,而缺乏信任的人们间进行“交易”的“成本”又有多么大!


诚信诚信,以诚才能求信,欲求一诚信的社会,宣传诚信的重要性固然应当,在制度安排上进行改革,让人们养成讲真话和以诚相待的习惯则是关键。过去我们的宣传中不乏追求尽善尽美的理想主义。我以为这并不错——我过去曾指出历史上的罪过不源于“理想”,而源于强制,今天我可以补充说是源于强制对于真诚的摧残。只要不强制人们说假话,对尽善尽美的真诚追求即使有所“空想”,至少也可以得到较善较美,而不至于沦为尽恶尽丑。回到前述那个寓言,即使我们对健康、美貌、才华、荣誉等等的追求都是“空想”,至少我们还有诚信。有道是:


夫真善美,以真为首。

苟无其真,何善之有?

苟欲求美,唯真是守。

真诚既立,假话拑口。

善美有望,战胜恶丑。

去兵去食,唯信必存。

以诚求信,为善必真。

取义得义,成仁得仁。

仁义礼智,皆以信成。


然而在今天处于市场经济原始积累阶段的中国,绕开交易权利问题而大谈交易成本,便可能成为一种为“抢来本钱”辩护的理论。



在当今中国舆论场,秦晖老师是非常稀缺的学者。此前,他长期在清华大学历史系任教,2018年,于清华“退休”后,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至今。
在学术圈,有个说法是,“老辈看余英时,中生代看秦晖”在大陆史学界,秦晖老师是为人称道的人品与学养都深厚的学者。更重要的是,他不是象牙塔学究,他有坦言“主义”、直面“问题”的精神,对中国现实有极深的思考力和洞察力。
看一下他的观点就知道了:
◎当今“中西文化碰撞”的问题,不是西学还是儒学的问题,而是西儒皆灭,“秦Z”与“痞风”相继、强权与犬儒互补的问题;
◎从中国现实的“问题情境”出发,我们现在不是自由主义太多或社会民主主义太多了,而是寡头主义与民粹主义太多了;

◎中国无论是左派得势,还是右派得势,得利的都是同一些强势者,而吃亏的也是同一些弱势者。左时“公权”侵夺个人领域却无心公共服务,右时放弃公共产品却不保护个人权利。“左派”建不起福利国家,“右派”搞不成公平市场;
◎道家强调无为,是权力对权利的无为,但我们的主流却在践行着权利对权力的无为。如果说前者是宽容,后者就沦于苟且了;如果说前者意味着自由,后者就意味着奴役。
……
在当下时代,秦晖老师之所以重要,不仅仅在于他学术上罕见的渊博和极度的专注;更在于面对当下争论不休的社会问题,他能够以难得的清晰逻辑,为我们守护最基本的底线。
秦晖老师学术与文字的背后,无不表明,社会少了共同底线的共识,会演变成何等的荒谬状态。珍惜秦晖,就是珍惜我们自己。虽然他的很多观点饱受争议,他的一些作品,甚至受到限制。但读过他的作品,都会遭遇一种电光火石般的冲击。
刘瑜老师说:秦晖先生很像是一个思想的管道工,哪里出现了认识和观念的严重堵塞,他就常常“赶赴现场”,进行疏通清理。他传奇般的知识面、记忆力和思辨力,总是能三下五除二,将一堆杂乱无序的论争梳理得一清二楚。读先生的书,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。
秦晖老师的作品本本经典,值得反复阅读,但由于某种原因,秦晖老师部分书籍已被绝版,很多书在市面上已经找不到了。先知书店经过多方努力争取,集全了目前尚能找到的秦晖老师六部代表作,都是最适合阅读、也最宜收藏的版本。其中,《传统十论》已经再版了14次,每次再版都迅速售罄,本次还增加了秦晖老师最新的有趣“点子”。


正如张宏杰所说:“秦晖是个颇有几分英雄气的人。他就是《皇帝的新衣》里的那个孩子,只有他有足够的清澈和‘天真’说出石破天惊的话。”秦晖作品集库存所剩不多,十分珍贵,长按下图,识别图中的二维码,即可抢先收藏!


▍延伸阅读

和秦晖同一个时代,是我们的幸运

秦晖又扒光了某些人的外衣,太猛了!

秦晖:只有不择手段的邪恶,没有“不择手段的正义”

秦晖:我的治学之路

秦晖:底线是什么?

秦晖:少些“精神贵族” ,多些“贵族精神”

信任,像空气一样重要

信任与法律:张维迎的这本书被严重低估,当下却显得尤为重要

胡鑫宇案联想:我们该如何走出“信任怪圈”

谜底是信任!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少数派文选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